深山农民种木耳 收入翻了20倍

时间:2020-07-02 22:49:44作者:阿呼来源:货呼呼网

  “小木耳,大产业!”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考察扶贫情况时曾对木耳产业的经济价值给予肯定。事实上,在京北延庆区的珍珠泉乡南天门村里,曾经的低收入户孟雪华也是木耳产业的受益者。孟雪华在位于延庆深山里的南天门村已经生活了21年,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开始,孟雪华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习种植黑木耳,实现在家门口“脱低”,收入足足翻了20倍。

  1999年刚到村里时,孟雪华一家只有七分地,折合下来不到500平方米,只能简单种植一些玉米和黄豆,收获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的,主要靠外出打工过活。2004年时,村里发展果树产业,孟雪华家里的七分地改种杏树了。“那时候丈夫依然在外打工,我因为肢体残疾,走路有些跛,就不在外务工了,回到家里干农活。院子里的30多棵杏树全由我一人照料,还要兼顾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很辛苦。”孟雪华说,种树是个体力活儿,每天早上都要拖着大管子浇水、修剪枝条,每隔几天还要除一次草。“如果不按时清除,这些杂草会跟果树抢营养,熟透的杏子掉在地上也不容易收捡。一忙就是两三个小时,感到腰酸背痛的。”

  虽然如此辛苦,但栽种果树的效益并不高。“每到收获季节,村里会有人来收杏核,年份好的时候能卖七八百元钱;要是赶上干旱,也就能卖两三百元钱。”孟雪华说,为了补贴家用,她当起了看山护林员、残疾人协管员。

  转机出现在2018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员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2万根“刺五加黑木耳”菌棒。“以前我从没听说过‘刺五加黑木耳’,更没种植过。后来尝了尝自己亲手种出的黑木耳,才知道这个品种确实不赖,肉厚、有嚼劲儿,而且易保存,比种杏树省力、赚钱多!”说到这儿,孟雪华禁不住笑了起来。

  黑木耳种植基地距离她家不到500米,走路用不了10分钟,真可谓在家门口就业。家里老人有事儿,随时可以回去照顾。跟她一起种植木耳的还有同村4名村民,彼此间非常熟识,有说有笑地就把活儿干了。

  “在木耳种植基地里,我头一回见到自动化喷灌设备。”孟雪华说,这套设备使用定时微喷技术,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菌棒生长状态定时定量浇水。“浇水时间和间隔是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员设定好的,不用我们管,我们只需监控系统正常供电就行。跟以前拖着大管子给杏树浇水相比,简直轻松多了!”

  最初那几天,孟雪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转变思想。“以前种地都是粗放式的,怎么管护都是约莫着来,如今种起了刺五加黑木耳,一切都得精细化。”那时,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员每周都要来一次木耳种植基地,手把手教村民如何养护。“最关键的是催芽阶段,必须在2天之内把2万根菌棒处理好。间距需要控制在2厘米左右,每根菌棒上要刺150个孔,不能漏刺1个菌棒,刺孔时不仅要扎透菌棒外层包裹的塑料袋,还要深入菌棒1.5毫米左右……要按我们自己的节奏走,这些活儿能干上一个星期!但是不行呀,如果不能在2天之内搞定,会导致黑木耳的长势不同步,后期管理也不一致,直接对收成和收入造成影响。技术指导员不停地催促我们,其实也是督促我们尽快掌握黑木耳种植新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2018年第一次尝试后,2019年,南天门村的“刺五加黑木耳”种植产业就步入正轨了。当年,孟雪华所在的木耳基地一共种植了5万根菌棒,产量达到近4000斤,卖了18万多元。“最后分给我1.5万余元工资,再加上分红,总共将近1.6万元,跟过去种杏树一年忙到头收入七八百元相比,翻了足足20倍!”孟雪华骄傲地说,“如今我也成了技术能手,不仅能把自己的活儿干好,还能帮助别人,心里可乐呵了!”

  也正是在2019年,孟雪华一家实现“脱低”,开启了新生活。

  延伸

  南天门村是怎样找到木耳项目的?

  南天门村地处延庆深山区,距市区90公里,从市里开车单程需要两个半小时。据村书记于亚全介绍,2017年村里有低收入户30户、59人,“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把我们村列为帮扶对象。首先面临的是帮助村里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有好效益?南天门村区位偏远、耕地资源少、耕种空间狭小,这些都是阻碍南天门村发展农业产业的现实困境。”

  基于低收入村的发展情况,见效快、技术难度相对不高且具有较好消费市场,是引进发展新产业的首要原则。为此,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南天门村集体筹划了食用菌产业中的黑木耳品种。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科科长魏金康介绍,黑木耳可以露地种植,而且储存时间长。同时栽培技术可分段实施,技术难度较大环节能借助外部力量完成。“通过对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和产品类型的调查分析,将发展的黑木耳确定为细分市场领域表现较好的‘刺五加黑木耳’。”

  如今,黑木耳不仅帮助南天门村村民增收,该种植基地还成为当地一道新的景观。去年,南天门村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慕名前往。在黑木耳种植基地里,经常可以看到参观拍照的市民,不少人竞相购买现场采摘的黑木耳,每斤售价达到7元。与此同时,村里约180亩杏林、玉米地等也纳入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对原有果树进行了修剪,新栽植了山楂树、松树、柏树等树种。“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两年,腰包越来越鼓了,绿色越来越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于亚全说。

相关推荐